颂古二十八首 其十三

三尺寒光射斗牛,镆铘提处鬼神愁。
蛮夷不识军将令,误入重围血颈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二十八首》是由宋代僧人释德光所作的一组偈颂,其中的第十三首名为《颂古二十三》。此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且反映了宋代禅宗文化的深厚底蕴。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释德光:宋释德光,俗姓王名明远,浙江人,为南宋禅宗临济宗高僧。他于1142年圆寂,世称“临济中兴”。他的禅风注重实际,强调顿悟,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 三尺寒光射斗牛,镆铘提处鬼神愁。蛮夷不识军将令,误入重围血颈流。
  1. 诗词鉴赏
  • 主题与思想:《颂古二十三》通过描绘一幅高山上两位高人相会的画面,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首诗通过对武艺象征的兵器(如“三尺寒光”)、战场(如“斗牛”)、以及战争(如“误入重围”)等元素的刻画,传达了一种对世俗争斗的超脱态度。诗中还隐含了对英雄人物的讽刺,指出即使是武功盖世的英雄也难逃一劫,反映了一种无常的人生观。
  •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典型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用“三尺寒光”象征锋利而不可侵犯的剑意,以“镆铘提处”暗示高人隐逸之地;“鬼神愁”则形容了因武艺高强而引起的恐惧和忧虑。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技巧,如“蛮夷不识军将令”,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深度。
  1. 文化背景
  • 禅宗影响:宋代作为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禅宗文化深入人心。释德光作为当时著名的禅僧,其作品自然深受禅宗的影响,反映了宋代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宋代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普遍崇尚道家思想和佛家清净无为的生活哲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释德光的文学作品。
  1. 文学价值
  • 哲理性:《颂古二十三》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即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平静。这种思想对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 象征性: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如“三尺寒光”、“军将令”、“重围”等,这些象征性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这种象征性的使用是诗歌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是《颂古二十三》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颂古二十三》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同时也能体会到宋代禅宗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