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挽词 其三

少年持国论,不羡洛阳人。
抗疏忘机骫,危言骇搢绅。
丹衷那有谓,康济在斯民。
竟谪江湖去,端居寂寞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坡先生挽词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道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释道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理解其作品的关键。释道潜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局限于诗歌,还涉及散文、书画等多个领域。他的创作风格以简洁明快见长,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1. 诗的原文及翻译
  • 《东坡先生挽词 其三》原文如下:
    少日持国论,不羡洛阳人。
    抗疏忘机骫,危言骇搢绅。
    丹心那有谓,康济在斯民。
    竟谪江湖去,端居寂寞滨。
  • 这首诗的译文大致为:年少时就持守国家大政方针,不羡慕洛阳人的安逸生活。直言进谏忘记了权谋诡计,直言极论震惊了朝廷中的人。内心忠诚却无人理解,匡扶社会安宁却在民间。最终被贬谪到江湖之地,孤独地居住在边远海滨。
  1. 作品赏析
  • 在《东坡先生挽词 其三》中,作者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东坡先生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风貌。首句“少年持国论”表达了东坡先生的早期抱负和志向;“不羡洛阳人”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接着,“抗疏忘机骫”描绘了他直言进谏的勇气和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康济在斯民”表达了他关心民生、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高尚情操。最后一句“竟谪江湖去”,揭示了他最终未能实现理想、被迫流放的命运。整首诗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东坡先生复杂而又深刻的人格魅力,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东坡先生挽词 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挽词,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东坡先生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风貌,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坚韧品质和高尚情操。这首诗不仅是对东坡先生的怀念,也是对其一生的总结与致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