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持国论,不羡洛阳人。
抗疏忘机骫,危言骇搢绅。
丹衷那有谓,康济在斯民。
竟谪江湖去,端居寂寞滨。

【注释】

  1. 洛阳:指东汉时洛阳人窦武,他反对外戚专权,与宦官单超等人斗争失败,遭毒杀。后以“洛人”指代宦官、外戚等权贵。
  2. 机騕:指权贵们的机诈。
  3. 康济:指使国家昌盛、人民安乐。
  4. 丹衷:忠心耿耿。
  5. 康济在斯民:指使民众得到安乐。
  6. 端居寂寞滨:指被贬谪到江陵(今湖北荆州)任州郡长官,过着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王安石赠给好友苏轼的挽词之三。此诗首句写苏轼早年就立志为国为民,不羡慕洛阳人;次句写他的奏疏,直谏皇帝,不徇情面,不顾利害;第三句写他的奏疏得罪了当权者,被他们排挤;第四句写他忠于君国,忧国忧民;末句写他被贬到边远之地,远离朝廷,过着清贫的生活。全诗句句咏史,字字含情,对苏轼一生的遭遇作了高度概括的评述。
    王安石和苏轼是好朋友。元丰二年(1079)三月,神宗病死,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由于太皇太后高氏和大臣司马光等人的支持,新党执政,旧党受到排斥。四月,神宗皇后向太后垂帘听政。五月,新党的变法遭到旧党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因力主推行新法,被诬陷为“奸邪乱天下”。六月,罢相,出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十月,哲宗亲政,又起用为相,不久,因变法事再次落职,退居江宁,于熙宁九年(1076)七月病卒。王安石一生的政治活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变法改革,后期则主张守成重农抑商,反对变革。这首诗就是作于变法失败之后,即宋哲宗元祐初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