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杂兴 其一

溪石斑斑舞碎光,岩花冉冉馥幽香。
当时吴猛逢山处,金阙横开在上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庐山杂兴 其一”是宋代诗人释道潜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人文。它以“古帝论匡山,南国之德镇”开篇,将庐山比作守护南方的道德之镇,赋予其神圣的地位。诗中还提到了野径无人时花竞芳的景象,以及不需要折向尊前供、杖屦归来已自香的闲适之情。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野径无人花竞芳,淡红疏碧间轻黄。
    不须折向尊前供,杖屦归来已自香。

  2. 诗意解析

  • 野径无人:描绘了一个人迹罕至的自然场景,突出了庐山的宁静与幽美。
  • 花竞芳:形容花朵盛开,香气四溢,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淡红疏碧间轻黄:通过色彩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庐山的绚丽多彩。这里的“淡红”、“疏碧”和“轻黄”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色彩,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不须折向尊前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认为这些美景本身就是最美的,无需人为装饰。
  • 杖屦归来已自香:反映了诗人游历后的满足与愉悦,即使没有特意去寻找或采摘,也能感受到花香四溢的美好。
  1. 艺术特点
  • 意象生动:诗中的“淡红疏碧间轻黄”等意象,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展现春天的美景,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充满诗意。
  • 情感真挚:诗人对庐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无论是赞美自然之美还是表达游历后的心境,都展现出真挚的情感。
  • 结构紧凑: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每一句都紧扣主题,环环相扣,使得整首诗结构紧凑,富有张力。
  1. 文化意义
  • 庐山的文化象征: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释道潜通过这首诗,进一步凸显了庐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守护南方的道德之镇的象征。
  •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对庐山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创作背景
  • 宋代社会环境: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发展时期,文人墨客们对文学创作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释道潜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创作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 庐山的地理位置:庐山位于江西省,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匡庐奇秀甲天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庐山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神秘感。
  • 佛教文化的影响:释道潜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将庐山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修行之地。

“庐山杂兴 其一”不仅是一首赞美庐山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篇富含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以其生动的画面、真挚的情感、紧凑的结构以及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