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堂立四壁,物色夜萧然。
藜床抱孤影,起坐未成眠。
曾飙激高梧,万动接虚警。
感至情先谢,理冥神预领。
铜壶漏未央,扶杖起彷徨。
方塘溢繁荇,冷月下疏篁。
踯躅步空除,风带袅霜裾。
泯余契幽独,怅子隔川途。
短短袖中书,明发欲谁寄。
梁上木鲤鱼,傥能将此意。
古亦有相思,吾今何所遗。
浩歌望云水,期子与同归。
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是宋代诗人释道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其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深邃感受。
释道潜(1044-1106),本名昙潜,字参寥子,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一位高僧,道潜的生活和创作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出家,师从大觉怀琏,为云门宗下五世弟子。在经藏、文史方面无所不读,能工诗善文,苏轼曾称赞其“妙总大师”之称号。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对文人墨客的创作有着显著影响。《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例如,诗中提到的“秋堂立四壁,物色夜萧然”,描绘了一幅清寂的夜晚图景,这种描写手法常见于文人的山水诗作中,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内心的宁静。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如“曾飙激高梧,万动接虚警”,“方塘溢繁荇,冷月下疏篁”,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捕捉以及对季节变换的深刻感悟。这些描述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更加生动,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释道潜的《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不仅展示了其作为诗人的文学才华,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这首诗是了解宋代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