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堂立四壁,物色夜萧然。
藜床抱孤影,起坐未成眠。
曾飙激高梧,万动接虚警。
感至情先谢,理冥神预领。
铜壶漏未央,扶杖起彷徨。
方塘溢繁荇,冷月下疏篁。
踯躅步空除,风带袅霜裾。
泯余契幽独,怅子隔川途。
短短袖中书,明发欲谁寄。
梁上木鲤鱼,傥能将此意。
古亦有相思,吾今何所遗。
浩歌望云水,期子与同归。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之手,是一首描写夜晚寂静景象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诗句释义:
秋堂立四壁,物色夜萧然。
“秋堂”指的是秋天的庭院,四壁代表着四周的墙壁。“物色夜萧然”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幽深的夜晚氛围。
藜床抱孤影,起坐未成眠。
“藜床”指的是用藜草编成的床。“孤影”,即独自的人影。“起坐未成眠”,形容诗人在深夜仍难以入睡,可能是因为内心的思绪纷乱。
曾飙激高梧,万动接虚警。
“飙”是风吹的声音,“曾飙”表示曾经的风声。“高梧”指高大的梧桐树。这里描绘了风声穿过高梧,触动树叶发出声音的情景。“万动接虚警”,暗示周围的动静与自然声响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感觉。
感至情先谢,理冥神预领。
“感至情先谢”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感慨和无奈,因为外界的事物或情感已经达到了极致,而自己却无法与之同步感受。“理冥神预领”则是一种超脱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意味着心灵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束缚。
铜壶漏未央,扶杖起彷徨。
“铜壶漏”指的是古代计时器铜壶中的滴水,用来报时。“未央”表示还没有结束。这里的“彷徨”意味着诗人起身徘徊,可能是在寻找某种东西或者感到迷茫。
方塘溢繁荇,冷月下疏篁。
“方塘”指的是方形的池塘。“溢”表示溢出、充满。“繁荇”是指繁茂的水生植物。“冷月下疏篁”,描述了月光洒在稀疏的竹林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
踯躅步空除,风带袅霜裾。
“踯躅”是徘徊不定的样子。“风带袅霜裾”,暗示风带着寒冷的气息轻轻拂过诗人的衣角,让人感觉更加凄凉和孤独。
泯余契幽独,怅子隔川途。
“泯余契幽独”指的是消除了与他人的共同点,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沉浸在寂静之中。“怅子隔川途”,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因为他们相隔遥远,不能相见。
短短袖中书,明发欲谁寄。
“袖中书”指的是袖中的书信,可能是指给远方的朋友写的信。“明发欲谁寄”,意味着天亮的时候需要找到人将信寄出,表达了等待和期待的心情。
梁上木鲤鱼,傥能将此意。
“梁上木鲤鱼”是一种装饰品,寓意吉祥如意。“傥能将此意”,表达了一种期待和希望,希望能够将这份心意传达给对方。
古亦有相思,吾今何所遗。
“古亦”表示古人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感情,“相思”指思念之情。“吾今何所遗”,意味着自己现在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或者失落的东西。
浩歌望云水,期子与同归。
“浩歌”指的是大声地歌唱,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感。“云水”指天空中的云彩和水面,象征着变幻无常的命运和人生旅途。“期子与同归”,意味着期盼着与对方共同回到一个美好的地方,结束这段分离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沉内敛的风格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著称。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夜景图,同时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作为载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通过对四季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