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丹丘鸿上人不出寺

小固山前一道人,不言生死不言真。
茅堂静有朝端客,草履烂无门外尘。
银漏滴残犹在定,石花开尽始知春。
相思未得相寻去,空恨江头多病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丹丘鸿上人不出寺’的文学魅力

在宋朝释遵式的《寄丹丘鸿上人不出寺》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独特风采。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

诗中的“小固山前一道人”与“不言生死不言真”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禅意,揭示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真我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在平静的人生理想。

“茅堂静有朝端客,草履烂无门外尘。”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院生活场景。这里的“朝端客”暗示着高僧大德,而“草履烂无门外尘”则形容了寺院的简朴与远离尘嚣。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清静生活和修行环境的向往。

“银漏滴残犹在定,石花开尽始知春”两句,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转的理解和感悟。时间的推移不仅带来了生命的有限性,也促使人们更加珍视当下。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述,传递了一种从静默中觉醒、从沉寂中发现新生的情感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丹丘鸿上人的描绘及对其不出寺生活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于隐逸文化的理解和尊崇。这不仅仅是对一个隐士生活方式的赞美,更是对一种人生态度和文化价值的认同。

《寄丹丘鸿上人不出寺》是释遵式对宋词艺术的一种展现,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