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古十四首 其三

昨日定,今日不定。
大小瞿昙,因邪打正。
更问如何,钵盂安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拈古十四首·其三》是宋代释法薰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释法薰是宋代的一位禅宗僧人,他的诗作通常以禅意为主题,探讨佛法中的真理和生活哲学。
  2. 诗的主题:在这首诗中,释法薰通过日常现象来隐喻佛法的深奥道理。他用“昨日定,今日不定”来比喻生活中的坚定与无常。他使用“大小瞿昙”,即大和小的智者,来指代不同立场的人。通过他们的互动,诗人表达了佛法中的正邪之争,强调了内心的决定性作用。
  3. 诗歌结构:诗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感,每一联都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结构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挖掘新的理解层面。
  4. 艺术手法:释法薰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了象征和暗喻的手法,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撒手悬空万仞崖,方知佛祖绝梯阶”这一句,通过描绘悬崖上的佛像,寓意着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需要有坚定的意志,才能达到佛教中的“无上正等正觉”。
  5.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简单事物的描述,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佛法的真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研究宋代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
  6. 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禅宗发展的重要时期,释法薰作为当时的一位僧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禅宗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背景以及与禅宗文化的关联都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宗教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拈古十四首·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教义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禅宗的思想和文化特征,同时也能领略到释法薰作为一位禅宗僧人的艺术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