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定,今日不定。
大小瞿昙,因邪打正。
更问如何,钵盂安柄。
注释:昨日已经确定了,今天却不再确定。大小瞿昙,因邪打正。更问如何,钵盂安柄。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中以“定”与“不定”的对照来写世事无常,以“大小瞿昙”比喻贤能与愚钝,以“因邪打正”和“钵盂安柄”两句表达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看法。整首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给人以启示。
昨日定,今日不定。
大小瞿昙,因邪打正。
更问如何,钵盂安柄。
注释:昨日已经确定了,今天却不再确定。大小瞿昙,因邪打正。更问如何,钵盂安柄。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中以“定”与“不定”的对照来写世事无常,以“大小瞿昙”比喻贤能与愚钝,以“因邪打正”和“钵盂安柄”两句表达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看法。整首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给人以启示。
秀长老请赞 秀长老,即秀禅师,是当时著名的禅宗高僧。他请人为他作诗并朗诵,以考验对方是否真正理解他的禅意,这种活动在古代文人中有广泛流行。 译文:秀长老,就是秀禅师,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禅宗大师。他请求别人为他作诗,并且朗诵出来,以此来考验对方的禅悟水平。 注释:秀,名慧理,唐代著名禅师。禅师,指禅宗大师。吟,朗诵。 飞来峰下,龙床角畔。 飞来峰,位于杭州灵隐寺旁
【注释】 百种无能:形容无能的人很多。 面冷如冰:形容人冷酷无情,不近人情。 与世落落:指一个人高洁孤傲,不合于世俗。 任运腾腾: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 爱将一字禅:喜爱禅宗的教义。 杜衲僧:指禅宗大师。 厨山:指山林。 禀承:接受。 谷孤古:形容孤独。 林鸩砧:指山林中哀鸣的鸟叫声。比喻悲苦的声音。 各自有响音: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 书此处无金:意谓这里没有金子,即没有金钱。 【译文】
【诗句释义】 尼长老请赞:尼,即尼姑。长老,对僧人的尊称。请赞,请求赞美或评论。 住山三十载:住山,即出家为僧,居住在山林之中。三十载,三十年。 潦倒福缘微:潦倒,指生活贫困、境遇不佳。福缘,指命运、缘分。微,微弱、不显著。 全提一著:全部提出一个观点或主张。 衲子攒眉:僧人聚在一起,皱眉头。衲子,僧人。攒眉,皱着眉头。 我无沩山之作:没有沩山的作品。沩山,禅宗五祖弘忍的法号。 汝有铁磨之机
【解析】 “自赞 其二”是题目,全诗共有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 第一句:“握拂子”。拂子,是一种手持的拂尘。握拂子是僧人们的常用动作。第二句:“坐绳床。”绳床是一种用绳子做的卧具。第三句:“默尔无言”,默尔,沉默。第四句:“其声琅琅”。琅琅,形容声音清脆响亮。第五句:“断衲僧命脉”,“断衲”是指和尚的衣服破了以后补缀的布片,衲,指缝补过的布片。这句话的意思是:断了衲布衣服的和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掌握。作答此题,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辞别师友的情景。首联“削发村院里,僻陋少见闻。”交代了诗人出家的原因;颔联“信脚到南地,也作住山人。”交代了诗人出家的地点和时间。颈联“龙床角畔脱空话,引得衲子如蜂屯”描写了诗人与僧人闲谈的场景,表现了作者的豪放洒脱之情。尾联“思归未得,故国梦频
注释: 1. 人弃我取,人夺我与。 形容不与人争夺,而是主动放弃,然后再得到。 2. 涉世全乖,独行无侣。 形容人生在世,处处不如意,没有朋友陪伴。 3. 超佛越祖当头句,冷泉日夜滔滔举。 形容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超过了佛陀、祖师等前辈,就像冷泉的泉水一样源源不断。 4. 敛手忌言坐闲处,可怜也被丹青污。 形容自己在闲适之处,却被人诽谤,就像被画在画卷上的肖像一样,被玷污了。 赏析: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炬长老请赞:这句描述了一个场景,可能是一个僧人或法师在为某人祈福或祝福时,被要求进行某种赞颂或称赞的行为。 2. 刀不自截:刀不自截表示这个行为是由他人要求的,而不是出于自己的主动意愿。 3. 水不自洗:水不自洗也是同样的解释,表示这个行为不是由自己的意愿决定的,而是被他人强迫或要求做的。 4. 我真我赞,成何道理
这首诗的翻译是: 清庵主请赞,以石为田,举世怪笑。 一粒入土,不耘自秀。 也无禅,也无道。 衲僧未跨门,早已勘破了。 顶门自有通天窍。 注释: 1. 清庵主:指的是禅宗中的一种修行方式,即通过坐禅来领悟佛法。 2. 以石为田:将石头当作田地耕种,意味着禅宗中强调的“空”和“无”的观念。 3. 举世怪笑:指世间的人对此修行方式的不解和嘲笑。 4. 一粒入土,不耘自秀:比喻禅宗中的悟道
昭长老请赞 昭长老请,意为昭然大白。赞,为赞扬、赞美之意。 全无孔窍(全无孔窍) “孔窍”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有破绽、漏洞。这里指代的是一个人,他毫无破绽,没有任何瑕疵。 指桑骂柳(指桑骂柳) “指桑骂柳”,是一个成语,意在以彼物喻此物,暗指他人。这里指的是一个人故意模仿别人的行为举止,实则另有所图。 瞎衲僧正眼(瞎衲僧) “瞎衲僧”,是对僧侣的一种贬称。这里的“正眼”
寒岩居士请赞:寒岩居士,这里指的应该是寒山寺里的僧人,他请求别人为他写一首诗。寒山寺是佛教名胜古迹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七里山麓。 末法无知老比丘:末法是指佛教衰微的时代,无知表示没有智慧,老比丘指的是已经修行到一定阶段的和尚。 虚空寻缝陆行舟:虚空是佛教用语,指无边无际的空间;缝是指缝隙,这里指空间中的某些地方;陆行舟是指陆地上行走的船。整句诗的意思是说
【注释】 拈古十四首:即《拈古》,一卷,收录唐人诗一百零四首,为李商隐所作。 闻声悟道:听到声音就领悟道理。 见色明心:见到颜色就知道内心。 林鸩砧:林中的鸟鹊在树梢筑的巢,比喻不劳而获者所居之处。 井底种林擒:像蚂蚁一样在井底挖洞,想捕获树上的林雀。 今年桃李贵:今年桃花和李子都值钱了。 一颗直千金:一颗桃子或李子可以卖到一千金。 【赏析】
【注释】 1. 拈古十四首:唐代诗人李涉的一组诗。拈,即摘取、选择的意思。 2. 即心即佛:佛教语。指人的心即是佛。 3. 甜瓜甜彻蒂:比喻人心纯净,没有杂念。 4. 非心非佛:禅宗语。指人既不是心又不是佛。 5. 苦瓠苦连根:比喻事物的根本。 6. 斫却月中桂,清光迸海门:砍掉月亮中的桂树(象征世俗名利),使清亮的月光射入海门(象征真理)。 7. 个里若能开正眼:指人如果能打开眼界,看清真相。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辞别净慈寺时所作,表达了他离开净慈寺时对山水景色的留恋之情。 “湖上”三句:指净慈寺座落于西湖之上,诗人站在寺前湖上的高地上,远远眺望着寺内的景致。关、跻攀,均指登临。老无定力随风转,指诗人年纪已高,体力不支,没有定力,只能任凭风向随意改变方向。过北山,指诗人又来到南山。 这首诗写诗人辞别净慈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离开净慈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首句写诗人在湖上遥望净慈寺
注释:这僧人的眼睛已经露出,云门的头颅已经被揭下。要是佛法真的存在,我就不会梦见它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佛教禅宗祖师慧能形象的诗。首句“拈古十四首 其五”,说明本诗为该组作品中的第五首。全诗通过描写慧能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禅悟之高和对佛法的超脱理解。其中,“这僧已是露出眼睛”一句,表现了慧能的豁达与自信;而“云门更与揭却脑盖”则描绘出了他超凡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注解】 毡拍:古代一种用毡子做的乐器,形如拍板。通:传达。五音六律:指音乐的五根弦和八种不同的音调。流落:沦落、飘泊。消息:信息。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流落异乡时写的一首咏物词。首句“毡拍板,无孔笛”以毡拍为题,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乐器的形状特点;第二句“狭路相逢,五音六律”,则以五音六律比喻琴瑟之交,暗喻自己与知己相遇,如同在狭窄的路上相逢一样,又像五音六律般和谐悦耳;第三句“流落丛林知几年
【注释】 镜清:佛教语,指如来藏。 摇头:即摇头佛,是唐代的佛像。 摆尾:即摆尾佛,是印度的佛教菩萨像。 玄沙:梵文音译为“般若”,意译为“智慧”。 争奈:怎能奈何。 道底:指佛法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禅宗公案。所谓禅门公案即禅宗里所传诵的典故或故事,用来说明佛理的,往往与禅宗的道理有关。这些公案在禅宗中流传甚广,影响颇深。 诗题“拈古十四首”中的“拈”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拈来,二是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