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清摇头,这僧摆尾。
虽则一期可观,争奈玄沙道底。
【注释】
镜清:佛教语,指如来藏。
摇头:即摇头佛,是唐代的佛像。
摆尾:即摆尾佛,是印度的佛教菩萨像。
玄沙:梵文音译为“般若”,意译为“智慧”。
争奈:怎能奈何。
道底:指佛法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禅宗公案。所谓禅门公案即禅宗里所传诵的典故或故事,用来说明佛理的,往往与禅宗的道理有关。这些公案在禅宗中流传甚广,影响颇深。
诗题“拈古十四首”中的“拈”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拈来,二是拈起、拈取。“十四首”是指这十四首关于禅宗公案的诗句。
“镜清摇头,这僧摆尾。”这是说镜子摇动着脑袋,这个僧人摆着尾巴。比喻人的不同特点和性格。
“虽则一期可观,争奈玄沙道底。”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可以看见他的一种特点,但终究不能看到佛法的真谛。这里的“争奈”意为怎能奈,即怎么也不能理解,怎样也不能领悟的意思。
这首诗以镜喻人,通过镜中人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各种不同的特点和性格。同时也借镜来表现了禅宗公案的特点:一方面要见其一面,另一方面却要窥其全身。而要窥其全貌,就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领悟。因此,要想真正领会禅宗公案的真谛,必须具有慧眼,能洞察一切表象背后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