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东归

欲作庐山去,幡然兴已收。
故乡一夜梦,明月两中秋。
落叶堆寒色,孤帆挂远愁。
不知从此后,谁上仲宣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东归》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作品。这首诗作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东归的惜别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体悟。诗作如下:

  1. 作者简介:释文珦,又名文信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精湛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他的诗歌多表达佛教思想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2. 作品原文:今朝送君处,草色如许新。后会既难定,别愁那易陈。分手限吴越,烟波渺无津。云山更重叠,归与何峰邻。凭人问消息,或恐非其真。不如早重来,勿使山猿嗔。
  3. 诗中主题:在这首诗中,释文珦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中的“后会既难定”和“分手限吴越”强调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以及这种距离带来的孤独与思念。而“云山更重叠”则象征着旅途的艰难与未知,增加了诗作的哲理深度。最后,“或恐非其真”可能暗指友情的真实与长久,也反映了作者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4.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离别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特别是“分手限吴越,烟波渺无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地理环境,也传达了作者对于友人未来路途的担忧和祝福。
  5. 社会影响:该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它的艺术成就,还因为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送僧东归》展现了释文珦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这首诗及其作者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送僧东归》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