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泊晚橹咿哑,飘洒随风整复斜。
照夜初疑篷背月,隔溪遥认树头花。
村深浦远人迷路,苇折荷倾雁著沙。
渔父披蓑归去后,带烟茅屋两三家。
舟中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雪》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七言律诗。
《舟中雪》这首诗作于宋朝,其创作背景与释元肇的生平经历紧密相关。释元肇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僧,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他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舟中雪》具有宋诗的典型特征。这首诗通过描绘舟中所见之雪,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中的“扁舟泊晚橹咿哑,飘洒随风整复斜”形象地描绘了傍晚时分,扁舟在江面上停泊的景象,以及随风飘洒的雪花。这种描写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村深浦远人迷路,苇折荷倾雁著沙”则进一步渲染了舟行途中的迷茫与孤独,增强了诗中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释元肇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舟中雪》中多次出现的“飘洒”、“整复”等形容词,不仅描述了雪的形态,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此外,诗中的“渔父披蓑归去后,篷窗晓起雪满林”一句,通过描写渔父回家的场景和早晨雪覆盖的景色,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从思想内容上看,《舟中雪》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的“津亭饮散浪如屋,篷窗晓起雪满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这种以自然为镜的方式,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舟中雪》作为一首宋诗,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展现了宋诗的独特魅力,也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