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边报

高皇宏远立规模,建武犹能复壮图。
闻道烟尘暗淮海,梦成风雨落江湖。
可无归雁传家信,定有非熊出钓徒。
目断关河正愁绝,东风吹绿入平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边报》是明代诗人董应举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情的笔触,传达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士兵对家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下面将详细介绍《闻边报》:

  1. 作者介绍:《闻边报》的作者是董应举,他是明朝福州府闽县人,字崇相。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天启时,累迁为右副都御史,经理天津至山海屯务,颇有成效。天启五年,任工部右侍郎,专领钱务。寻兼户部侍郎,并理盐政。被魏忠贤党羽劾,落职闲住。崇祯初复官。

  2. 诗歌原文
    出山已办沙场骨,今日生还亦主恩。
    忽报辽阳飞骑近,白头垂泣向江门。

  3. 诗歌赏析

  • 意境与主题:《闻边报》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边疆士兵出征前的准备和战后归来的情景。诗中的“出山已办沙场骨”形象地表达了士兵们在边疆沙场上浴血奋战的决心和勇气;“今日生还亦主恩”则反映了战争结束后朝廷对他们的关怀和恩赐。全诗通过对边疆战事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忧虑。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悲悯与感慨。边疆士兵在战场上的英勇与牺牲,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都通过这首诗得以体现。特别是“白头垂泣向江门”,更生动地表达了士兵们对家国的眷恋和对和平的渴望。
  1. 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
  • 历史背景:董应举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国家动荡、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外患频繁、内乱不断的局面,边疆战事频发,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董应举通过《闻边报》这一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生活的担忧。
  • 社会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战争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体现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它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董应举的《闻边报》作为明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在思想性和现实性方面展现出深刻的内涵。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战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美好愿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