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丞相去国

宝祐丙辰七月前,相公力请得归田。
圣朝已致无为治,天下今逢大有年。
诸葛终身出师表,留侯底事学神仙。
何人得似鸱夷子,万顷烟波一钓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董丞相去国》是宋代诗僧释元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释元肇:释元肇,字圣徒,号淮海,俗姓潘,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他是一位生活在宋代的诗人,曾住于吴城双塔、杭之灵隐等寺院,并最终在径山寂居。释元肇有《淮海拏音》作品传世。
  1. 诗词原文
  • 宝祐丙辰七月前:宝祐丙辰七月之前,指的是南宋理宗皇帝宝祐年间的某个时期。
  • 相公力请得归田:这里描述的是宰相或高级官员主动请求退职回乡的情景,体现了其对政治事务的厌倦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圣朝已致无为治,天下今逢大有年:这两句表达了对于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状态,即统治者能够以不干预为原则,让社会自行发展,而此时正是大好的时机。这里的“大有年”可能是指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美好景象。
  • 诸葛终身出师表,留侯底事学神仙:这两句可能是引用了诸葛亮和张良的故事,表达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已不再重要,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脱。
  • 何人得似鸱夷子,万顷烟波一钓船:这里的“鸱夷子”指的是范蠡,他曾随越王勾践灭吴后,选择放弃权力与财富,泛舟五湖,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这句诗意味着像范蠡那样隐逸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年间,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士大夫有机会实现自己的退隐思想。
  • 作者经历:释元肇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脱离了世俗的权力中心,但仍被赋予一定的政治身份,因此他在官场上的体验可能使他更加向往隐逸生活。
  1. 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董丞相去国》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这种主题在当时具有普遍的共鸣,反映了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将隐士比作鸱夷子,将官场比作烟波浩渺的水域,通过这些形象化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影响与社会价值
  • 文人心态反映:《董丞相去国》反映了当时部分文人的心态转变,他们从对名利的执着转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世文人对隐逸文化的接受和推崇。
  • 文化传承意义:作为宋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这首诗不仅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宋代文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董丞相去国》不仅是一首表达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宋代文人心态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宋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