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淮西二首 其一

高堂无地寄征衣,淮水西边近解围。
想得夜阑更秉烛,天寒木落一僧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归淮西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僧释元肇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僧人回归淮西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归途平安的祝愿。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释元肇的生平:释元肇(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042年),俗名赵圣徒,字圣徒(日刻本本集署名),号淮海,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被后人传颂。《送僧归淮西二首 其一》便是其作品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 诗僧身份与诗作背景:作为一位僧人,释元肇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宗教情怀和哲理意味,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
  1. 诗句内容解读
  • “高堂无地寄征衣”: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无法为远行的僧人提供庇护之地,无法为他提供足够的衣物。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朋友即将离开的深深不舍。
  • “淮水西边近解围”:此句描绘了淮河之畔,战火逐渐平息,形势渐趋安定的景象。诗人以此比喻友人即将结束的艰难旅程,预示着和平与宁静的到来。
  • “想得夜阑更秉烛”: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时分,独自点着蜡烛,思念友人的情景。这里的“更秉烛”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归来的期盼。
  • “天寒木落一僧归”:这句诗描绘了深冬时节,树叶飘落,寒风刺骨,只有一人在寒风中归去的情景。它传达了一种凄凉而壮美的感觉,也象征着诗人对友人即将离世的哀悼与不舍。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释元肇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高堂”、“淮水”、“夜阑”、“更秉烛”、“天寒木落”,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哀愁与希望的画面,使得这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深刻。
  • 情感表达:释元肇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沉,能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哲理思考:除了对友情的描写,释元肇的诗歌还包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如对生死、离别、归途等主题的探讨,这些都体现了诗僧特有的深邃思考和人生感悟。

《送僧归淮西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和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