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若耶溪上云,高挂峨嵋峰顶月。
大用不存轨则,瞎人何止一城。
无毫发间,无前后际。
只今吴越令行,恼乱春风未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拨开若耶溪上云,高挂峨嵋峰顶月。
大用不存轨则,瞎人何止一城。
无毫发间,无前后际。
只今吴越令行,恼乱春风未已。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简称《百四十二偈颂》,是北宋时期佛教禅宗大师慧能的一首著名偈颂。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俗姓周,法名惠能,是唐末五代时期中国南方五祖之一的禅宗六代祖,被尊称为“南宗禅”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顿悟”,主张“一念三千”、“即心即佛”,认为人可以通过内心的修行,直接达到觉悟的境界。
这首偈颂的内容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首诗表达了慧能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无,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这种观念对于当时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慧能对于世间万物的超越性和超然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