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狭踟蹰行

道狭难并车,相逢苦踟蹰。
踟蹰将何念,所念在康衢。
康衢平如砥,八达无斜迂。
君子之所履,所履常虚邪。
折旋应规矩,永矢无越逾。
有时亦壅底,久之还廓如。
狭道殊径捷,小人所争趋。
夙夜不遑止,草露多沾濡。
势利迭相倾,旋踵成迁渝。
迷眩不知返,逝将致沦胥。
康衢吾所遵,狭道吾所吁。
遄车返山林,守一以自娱。
大道既凋丧,安能复区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狭踟蹰行”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古诗,出自汉代文学家蔡琰的《悲愤诗三首》。这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雪地中徘徊的情景,表达了她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远去亲人的不舍和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 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 登高望断魂飞扬,哀哀父母生我劳。
  1. 作者简介
  • 蔡琰(Tài Yá),字文姬,汉末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蔡琰博学多才、善鼓琴吹笛,能文会诗,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艺术家。
  1. 诗歌鉴赏
  • 《悲愤诗三首》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厚,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愁和对未来的忧虑。特别是在“侧身北望涕沾巾”一句中,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悲伤情绪,还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1. 文化影响
  • 《悲愤诗三首》不仅是蔡琰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情感真挚动人,语言凝练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 历史背景
  • 蔡琰原籍中原地区,东汉末年被掳到北方匈奴。她的诗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苦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道狭踟蹰行》作为一部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映。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