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写望 其二

晨登江上楼,周览竟遐目。
江天渺无际,清致如可掬。
初日明远峰,微烟消广麓。
平波净如镜,群象印寒渌。
浦溆集帆樯,长空来鹳鹜。
凉风天末起,散入檐前竹。
旷然适野情,谁能念幽独。
手把离骚经,闲倚阑干读。
灵均邈千载,遗音谅难续。
沧浪在何处,思以濯吾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楼写望 其二”是南宋诗人释文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高远的意境,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大自然美的赞美。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文珦(1216年~1276年),字不详,号无门子,浙江临海人,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尤擅长咏物寄兴,其诗作多流露出隐逸之情和超然之志,被后世誉为南宋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2.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危栏朝独倚,千里望中閒。 旭日穿层浪,明霞际断山。 京华襟带里,于越有无间。 鼓枻知谁子,长歌去不还。”
  • 译文:早晨站在江边的楼上,放眼望去,辽阔的视野无边无际。朝阳穿透层层波浪,阳光照耀着远处的群山。京城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越地与华夏大地相接壤。不知道是谁在鼓棹航行,歌声悠扬,却始终未归。
  1. 诗句赏析
  • 首句“危栏朝独倚”:这句描绘了诗人独自站在高楼栏杆上,面对清晨的天空,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深远的情感氛围。诗人通过这一动作,传达出对广阔世界的无限遐想和内心的孤独感受。
  • 第二句“千里望中閒”:此句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壮阔景象,心中涌现出的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宽广视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 第三、四句“旭日穿层浪,明霞际断山”:通过描绘太阳穿透水面和天空的彩霞,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美赞,也寓意了诗人对生命活力和希望的赞美。
  • 第五、六句“京华襟带里,于越有无间”:这里提到京华即京城,象征着繁华;而“于越”则是古代对江南一带的称呼。诗人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表达了对两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 尾句“鼓枻知谁子”: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哲思,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或是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历或隐居江南某处时期。当时南宋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民生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选择了逃离尘嚣,寻找心灵的慰藉。因此,他选择在江边的小楼内静坐沉思,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 文学价值
  • “江楼写望 其二”作为南宋时期田园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成就,更在内容上深刻挖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情感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 在文学史上,“江楼写望 其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内涵,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材料。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文化风貌和社会环境的反映。

《江楼写望 其二》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更是一首诗歌中的哲学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理想的深刻理解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南宋时期的诗歌艺术和文化特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