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正暄,春已暮,落花片片随流去。
拄杖枝头一点红,馨香遍界无人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日正暄,春已暮,落花片片随流去。
拄杖枝头一点红,馨香遍界无人顾。
《偈颂六十七首其三十七》是宋代诗人释原妙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暮色和落花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诗中“日正暄,春已暮”一句,用热烈的阳光和渐逝的春光作比,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的主题——对生命短暂与美好瞬间的珍惜。释原妙通过这种自然现象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深思。
“落花片片随流去”一句,则进一步运用了落花这一意象,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自然的更替。落花虽然美丽却转瞬即逝,这与人生的短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也使得诗歌在表达对生命哀愁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超脱生死、顺应自然的力量。
“拄杖枝头一点红,馨香遍界无人顾”这两句,则是对诗中主人公孤独身影的刻画。尽管他手持拄杖、身姿挺拔如枝头之红,但他的孤独和沉默却无人问津。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冷漠,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
《偈颂六十七首其三十七》不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短暂,更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层次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宋代诗词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生命哲学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