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千里,烈士暮年心不已。
不用悲歌击唾壶,尚挟平戎献天子。
书成未上忽自悟,便逐道人林莽去。
年来着脚古道场,疾病魔人无屏处。
不遇我公如古人,零落离披作风絮。
我公德量大如海,太平天子待真宰。
乞身莫待我公行,早向千峰万峰外。
上范谦叔左丞求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范谦叔左丞求退》是宋代文学家饶节所作。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年),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坚守以及对时局的深切忧虑。饶节在诗中运用典故和比喻,抒发了自己虽已年迈却仍怀有壮志,不愿沉湎于世俗之中,而希望继续以自己的力量为国效力的决心。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上范谦叔左丞求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人在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千里”,意指尽管自己已经年迈体衰,但仍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力量。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追求。
诗人通过“不用悲歌击唾壶”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淡泊名利,不愿意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发出哀伤之歌,而是愿意像古代的英雄一样,怀抱着国家的大事献策献力。这种态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难能可贵,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诗中“书成未上忽自悟,便逐道人林莽去”一句,描绘了诗人在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不再将个人的政治理想局限于文字之间,而是选择追随自然之道,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年来着脚古道场,疾病魔人无屏处。不遇我公如古人,零落离披作风絮”这一句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于个人境遇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感慨自己身处乱世,如同飘零的落叶,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避风港。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上范谦叔左丞求退》是一首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诗歌,它不仅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够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