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金荪壁山居

徐行策瘦筇,不觉过层峰。
隐者在何处,白云知几重。
细泉鸣碎石,远籁起高松。
只恐南天竺,夕阳催暮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金荪壁山居》是宋朝顾逢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访金荪壁山居》的作者是宋朝顾逢,字君际,一字世名,吴郡人,即今江苏苏州人。他因科举未中而隐居于临安,别号梅山樵叟。
  • 这首诗是在南宋末年创作的,那时顾逢已放情山水,过着隐居的生活。
  1. 诗歌原文
    徐行策瘦筇,不觉过层峰。
    隐者在何处,白云知几重。
    细泉鸣碎石,远籁起高松。
    只恐南天竺,夕阳催暮钟。

  2. 诗意解析

  • 徐行策瘦筇:描述了诗人轻步行走,用策杖(一种手杖)行走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
  • 不觉过层峰:表示诗人轻松地越过层层山峰,暗示着对自然的亲近和对旅途的愉悦。
  • 隐者在何处:询问一个隐退的高人或隐士的位置,反映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 白云知几重:使用“白云”象征隐者的存在,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感知和对自然的理解。
  • 细泉鸣碎石:描写了山泉的声音和石头的质感,展现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卷。
  • 远籁起高松:描绘了远处松林中的风声和松涛的回响,传达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只恐南天竺:表达了对佛教圣地南天竺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 夕阳催暮钟:描绘了夕阳西下,寺庙里的僧人敲打黄昏的钟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庄严的氛围。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访金荪壁山居》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乐美,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白云”、“细泉”、“高松”、“夕阳”,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山林景象。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1. 历史影响
  • 《访金荪壁山居》不仅是顾逢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隐逸文化的珍贵资料。
  • 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都以山水为题材,试图在作品中捕捉和表达类似的情感和意境。
  1. 文化价值
  • 作为宋诗的代表之一,《访金荪壁山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宋词的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审美参照。
  •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在自然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访金荪壁山居》是顾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山水画。这首诗不仅是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心灵归宿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