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策瘦筇,不觉过层峰。
隐者在何处,白云知几重。
细泉鸣碎石,远籁起高松。
只恐南天竺,夕阳催暮钟。
诗句解释及赏析:
徐行策瘦筇,不觉过层峰。
- 徐行策瘦筇:缓慢行走在用瘦长的竹竿作杖的步态。
- 不觉过层峰: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层层山峰。
隐者在何处,白云知几重。
- 隐者在何处:在询问或想象那位隐士的位置在哪里。
- 白云知几重:比喻隐者就像云层一样深不可测,难以捉摸。
细泉鸣碎石,远籁起高松。
- 细泉鸣碎石:形容小溪流水声和石头碰撞发出的声音。
- 远籁起高松:形容远处松林中传来的自然音响。
只恐南天竺,夕阳催暮钟。
- 只恐南天竺:担心去往南天竺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危险。
- 夕阳催暮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黄昏的到来,可能暗含对结束一天忙碌生活的感慨。
译文:
我慢慢步行在竹林中,用一根长长的竹杖,不知不觉就走过了几层山峦。
不知那位隐士藏身何处?只有那飘渺的白云知道有几重深。
溪水潺潺,石块碰撞,远处的松涛阵阵,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
我害怕去向南天的竺寺,因为太阳即将落山,催促着傍晚的钟声响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细泉鸣碎石”,“远籁起高松”,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此外,诗中的“只恐南天竺”,以及夕阳的描写,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体上,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