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拄杖名无着,节节辉辉光灼灼。
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
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
海上专寻知友来,兀谁堪可为依托。
昨宵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
杖一引,移一脚,顶中迸断银丝索。
攒眉露目震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烁。
明焰挑来共乐然,白云不负红霞约。
竹杖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杖歌》是宋代诗人蔡戡的作品,通过竹杖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坚韧不屈人格特质和游历名山大川的生活。以下将从作品背景、主要内容、文学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作品背景:《筇竹杖歌》创作于宋朝,是蔡戡在游览名山大川时所写。诗中不仅描述了诗人借助竹杖游玩的场景,还隐含了其坚韧不屈的精神追求。诗中的竹杖被比喻为“夭矫如游龙”,象征着诗人尽管年迈但志气依然不减当年。
主要内容:《筇竹杖歌》详细记述了诗人使用竹杖的经历,从蜀地到吴越,再到衡山和南台,每一次旅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这些旅途中的见闻,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文学特点:《筇竹杖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竹杖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个人生活的乐趣,还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内涵。
历史影响:《筇竹杖歌》作为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该诗作在历代传抄中被广泛传阅,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宋诗的重要资料之一。
《竹杖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学思考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宋代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