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春赠斗门李公

不须远远远寻师,自是神仙自是师。
真净真清真至理,至微至妙至真师。
爱憎不尽难求道,人我仍存枉拜师。
你意不能随我意,我心怎做你心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万年春》赠斗门李公是一首由金代诗人马钰所创作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马钰,号东里子,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元代著名的道士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宣扬道家思想、传播道教文化为主,其诗歌多反映了他对自然法则和生命哲理的深入理解。
  2. 原文与翻译:《万年春》赠斗门李公的原文如下:不须远远远寻师,自是神仙自是师。真净真清真至理,至微至妙至真师。爱憎不尽难求道,人我仍存枉拜师。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比“远寻师”和“自是师”的两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对道教哲学的理解。
  3. 作品赏析:《万年春》赠斗门李公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散文诗。马钰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境界。诗中的“自是师”强调了个人修行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外在的寻找,而在于内心的体悟和实践。这种观念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应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
  4. 写作背景:《万年春》赠斗门李公的创作背景同样重要。它可能来源于马钰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以及对个人修道经历的思考。在元代这样一个宗教和哲学思想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和精神生活的重视。
  5. 文化价值:作为元朝的作品,《万年春·赠斗门李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元代道教文化、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人生、宇宙和社会的看法的独特视角。
  6. 现代影响:《万年春》赠斗门李公在当代依然被传颂。它不仅是道教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许多学者和爱好者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首诗,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

《万年春》赠斗门李公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也是一部反映古代道教文化、个人修行和对生命理解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灵滋养和智慧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