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镜内修圃赠徐先生

独自固。修园圃。踏畦踏垄,即非行步。把玉炉、倒卷灵波,又何曾手举。
浇灌频,芽甲吐。渐渐馨香,满园堪睹。蕊珠宫、迸出霞光,效神翁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心镜·内修圃赠徐先生》是元代著名道教学者马钰的作品,通过其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修行的深刻理解。在这部作品中,马钰不仅描述了他独自在园中劳作的情景,还表达了他对自然万物生长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精神境界追求的执着。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清心镜·内修圃赠徐先生》的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道教兴盛的时代。马钰,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道教思想家之一,其作品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倾向。
  2. 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来看,《清心镜·内修圃赠徐先生》采用了生动的笔触来描绘园内的自然景象与道士的修行活动,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意味。通过这样的描述手法,马钰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宗教色彩的世界。
  3. 主题思想: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以及修行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尊重。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生长变化,展现了修行者的心境变化和精神升华。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物质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4. 文化意义:《清心镜·内修圃赠徐先生》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元代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这部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清心镜·内修圃赠徐先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扇窥探古代道教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