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镜赠马彦寿

两亲家,各开悟。把从前爱底,观如猛虎。认无为、清净家风,并无些作做。
不悭贪,不喜怒。调息均匀,绵绵内补。待一朝、行满功成,共携云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心镜赠马彦寿》是元代著名道教学者马钰创作的一首古诗,旨在表达其对马彦寿的教诲和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马钰(约公元1250年—1323年),字玄阳,号纯阳子,全真道南宗创立者。他的生平与作品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道士,也是一位深谙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的哲学家。他的教义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马钰以其深邃的道教哲学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了广大信徒的敬仰。他的著作《清心镜》更是成为道教修炼中的珍贵宝典,为后人提供了修行的指导。其中《清心镜赠马彦寿》一文便是其中的佳作。
  1. 作品原文
  • 根据《清心镜赠马彦寿》一文的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寓意深刻、语言简练的诗歌。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马彦寿的期望和祝福。例如,“两亲家,各开悟”表明作者和马彦寿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修行目标;而“把从前爱底,观如猛虎”则形象地描述了他对马彦寿以前行为的反思和期望其未来能够如同猛虎一般勇猛精进。
  • 整首诗充满了对马彦寿修行道路的指引与鼓励,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强调的自然无为、清静淡泊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对于追求精神解脱与心灵平静的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作品特点
  • 《清心镜赠马彦寿》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探求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和深刻。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思想的重视,也体现了个人修行与家庭教化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被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而通过文学作品来传播和实践这一理念,在当时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式。
  1. 文化内涵
  • 《清心镜赠马彦寿》作为道教文学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哲学和宗教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有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研究道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解读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家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解。
  • 诗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广泛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回归内心,保持一颗平常心,通过自我修炼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清心镜赠马彦寿》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诗歌,也是一部承载着道教思想精华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