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寄张知观联珠

岐阳镇上丹霞观。主张公手段。段丹田照管。顾常明灿。
然内景真堪看。透性无紊乱。道祝贤遐算。得神仙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源忆故人 寄张知观 联珠》是元代诗人马钰的作品。下面将围绕这首诗作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作者
  • 作者简介:元代的马钰,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马丹阳。他不仅是一位道士,还是全真道的重要人物,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首位弟子,并在道教史上与王重阳的其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
  • 文学贡献:马钰不仅在道教内有着崇高的地位,其诗词作品也极具影响力。他的诗词集有《洞玄金玉集》十卷,其中便收录了《桃源忆故人 寄张知观 联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1. 作品原文
  • 岐阳镇上丹霞观。主张公手段。段丹田照管。顾常明灿。然内景真堪看。透性无紊乱。道祝贤遐算。得神仙伴。
  •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丹霞山的自然风光图,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环境的向往和对道教修行生活的赞美之情。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桃源忆故人 寄张知观 联珠》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推测,应为元代时期。
  • 流传过程:这首诗可能是马钰在游历各地,或与友人张知观交流时所作。诗中描绘的山水美景与道教修行的主题,使其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岐阳镇”、“丹霞观”、“主张公手段”等,通过对这些地点和事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氛围。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如“道祝贤遐算”,既表现了诗人对道教修行者的尊敬,也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1. 文化价值
  • 宗教意义:《桃源忆故人 寄张知观 联珠》作为一首描写道教修行环境的诗作,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 历史价值:诗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如道教修行的场所描述,有助于学者研究元代时期的地理、文化和社会风貌。
  1. 现代影响
  • 传承至今:尽管年代久远,这首诗作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道教文化和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之一。
  • 读者评价: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从这首作品中找到共鸣,无论是对道家哲学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桃源忆故人 寄张知观 联珠》不仅是元代文人马钰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