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得遇

马风曩日肥家子。缘甚黜妻屏子。便做飘蓬贫子。因遇重阳子。
从斯道号丹阳子。尘事并无些子。悟彻男儿产子。决定成仙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源忆故人 得遇》是一首元代诗人马钰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与作者:《桃源忆故人 得遇》是元朝诗人马钰的作品,其创作年代不详,但可以推测为元初时期。马钰作为金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往往蕴含了深厚的道教哲学和修真思想。
  • 内容概述:此诗通过简洁而意味深远的表述,展现了作者对人间与仙境的深刻体悟。诗人通过对桃源仙境的描写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传达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在平和的人生哲学。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
    风曩日肥家子。缘甚黜妻屏子。便做飘蓬贫子。因遇重阳子。从斯道号丹阳子。尘事并
  • 译文
    曾经是一个富家子弟,因为一些事情被逐出家门,变成了一个漂泊无依的人。后来遇到一位道士,跟随他学习修炼,改名为丹阳子。在尘世的事情全部放下后,继续追求精神上的提升与解脱。
  1. 艺术特色与赏析
  • 意境营造:马钰运用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桃花源景象,通过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象征意义:《桃源忆故人 得遇》不仅是对一个虚构世界的描绘,它还象征着一种超越物质生活、达到心灵自由的哲学境界。诗中的“重阳子”和“丹阳子”可能是作者对修道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自我称呼,反映了他由外到内的修炼过程。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化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精神世界探索的重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中对于仙道、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
  • 后世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桃源忆故人 得遇》等类似诗歌的启发。它们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精神境界的无限想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桃源忆故人 得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向往的文化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