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 不看谒

不谒公侯,不疏贫贱,不求富贵荣华。不餐美膳,不敢厌衣麻。不发无明火烛,不著境、亦不思家。般般不,不忘师旨,炉炼自朱砂。
逍遥真自在,清闲活计,云水生涯。对风邻月伴,满泛流霞。悟彻长生冬视,又何必、驰骋矜夸。将来去,祥云瑞霭,步步衬莲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马钰的《满庭芳 · 不看谒》是一首表达了诗人不慕富贵、淡泊名利、追求内心自由和清闲生活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超脱世俗的姿态和对自然景致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诗歌开篇“不谒公侯,不疏贫贱”就点明了诗人的生活原则,他不追求与权势和地位相关的一切。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满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接着提到“不求富贵荣华”,进一步强化了他对物质享受的排斥。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价值观,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理想:远离尘嚣,回归自然。

诗歌中的“不餐美膳,不敢厌衣麻”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不餐美膳”意味着他并不追求奢侈的饮食享受,而“不敢厌衣麻”则表明他过着简朴的生活,甚至可能连基本的衣物都感到不足。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他在物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简朴生活的决心。

“不发无明火烛,不著境、亦不思家”两句更是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超然境界。这里的“无明火烛”和“不著境”、“亦不思家”表明诗人已经超脱于世俗的纷扰,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使得他能够在自然之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传统道家哲学的深入理解。

“般般不,不忘师旨,炉炼自朱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和修炼的重视。通过“炉炼自朱砂”这一比喻,诗人强调了自己通过修炼达到心灵净化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承担。

《满庭芳 · 不看谒》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文化的体现。它通过对诗人生活方式的描述,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鼓励人们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