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 夜叉婆

扑粉施朱,画眉补鬓,巧言令色柔和。暗藏机狡,名唤夜叉婆。面善心乖性恶,纤纤指、鹰爪无过。夸体段,取人性命,入夜骋偻儸。
遇师方省觉,要逃业障,须避冤魔。纵水云游历,远离巢窝。急急完全神气,累功行、岂敢蹉跎。酬心愿,劝人修炼,功到洞仙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庭芳·夜叉婆》是元代诗人马钰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在道教文化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

从文学角度来看,《满庭芳·夜叉婆》是典型的元代诗词特色之一。其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且深刻,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作者深邃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词中“扑粉施朱”等描述,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和社会风貌,也反映了词人独特的生活态度与审美追求。

就道教文化而言,这首词也是对道教修行理念的一种诠释。《满庭芳·夜叉婆》中的“遇师方省觉”,强调了修道者在面对师尊时应当如何觉醒和觉悟自己的修行路径。同时,词中提到要避开“冤魔”,则体现了修炼过程中对于心魔的警觉与克制。这种思想在当时的道教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从社会影响来看,《满庭芳·夜叉婆》作为马钰的作品,其流传范围广泛,影响力巨大。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道教文化方面,该作品都受到了后世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还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启迪。

《满庭芳·夜叉婆》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元代社会生活、道教文化以及个人修行理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古代文人骚客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载体,也是道教文化传播和实践的重要文献,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