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说烟消,皆言火灭,触来总起无名。不知不觉,怎得离众生。道本易行易晓,奈心违、难晓难行。心魔障,未成大善,方寸不能灵。
同流听嘱付,是非休辩,人我休争。叹行尸走骨,何辱何荣。急救自家性命,气神和、清结真形。灵灵语,瑶台阆苑,蓬岛是前程。
满庭芳 · 离众生示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庭芳 离众生示门人》是元朝诗人马钰的作品之一。这首词以禅宗的风格,反映了作者对于世间纷扰以及修行之道的深刻理解。
从作品本身来看,《满庭芳·离众生示门人》是马钰所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厚禅宗色彩的词作。它开篇即用“烟消”、“火灭”来象征世事的短暂与虚幻,强调了“触来总起无名”的无常性。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也暗示了修行者在面对纷扰时的心态调整。词中“道本易行易晓,奈心违、难晓难行”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复杂。
《满庭芳·离众生示门人》中的禅意和哲理深深植根于其文化背景之中。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佛教在此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禅宗尤为盛行。因此,马钰的这首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也是当时文化环境下的产物。通过对佛教教义的解读,马钰试图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从艺术角度来看,《满庭芳·离众生示门人》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同流听嘱付”,“未成大善”,使得整首词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也使其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来看,《满庭芳·离众生示门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元代诗歌的一部分,它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首词也被后世的文人墨客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了研究元代诗词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满庭芳·离众生示门人》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更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以及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