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中诸人引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质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面上就显出跃跃欲往的喜色来。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吐青云。现在社会上称心满意的事情如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的,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介绍

《送秦中诸人引》是金末词人元好问创作的一篇充满情感的赠序体散文。在这篇文章中,元好问表达了对关中的深厚感情和美好愿景。

元好问通过对关中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的描述,展示了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他详细描写了关中地区人民的质朴、尚义之风,以及那里悠扬的歌谣和慷慨的风气。这种对关中人文精神的赞颂,反映了作者对当地人民性格特质的高度肯定和对关中文化传统的尊重。

文章还涉及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抱负。元好问年轻时渴望与朋友结庐南山,闭门读书,伸眉高谈,脱屣世事;然而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他未能与友人同行赴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无奈。

文章的末尾提到了一种离别的场景,通过描述“清秋扬鞭”等细节,传达了即将分别的惆怅之情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望。这种离别不仅是为了友情,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选择——先就道,急告二三子来年春天相待于辋川。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也展现了他对生活哲学的独特见解。

《送秦中诸人引》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篇。它通过对关中风物的描绘与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人生观念。这篇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文化与人情世故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