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画出清明二月天

画出清明二月天。山城三月只萧然。闲门日日枕书眠。
川下杏花浑欲雪,山中杨柳不成烟。春风回首又明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画出清明二月天》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后期至元初年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诗词创作以深沉、豪放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词原文
    画出清明二月天。
    山城三月只萧然。
    闲门日日枕书眠。
    川下杏花浑欲雪,
    山中杨柳不成烟。
    春风回首又明年。

  3. 诗词注释

  • 这句诗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杏花如雪般绽放,而杨柳则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 “萧然”在这里形容山城的寂静,没有繁忙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闲门”指的是安静的家门,这里用来象征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远离尘嚣的生活。
  • “书眠”意味着沉浸在书本中,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热爱。
  • “川下杏花”和“山中杨柳”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两个不同场景,前者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后者则传达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意味。
  • “春风回首又明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待。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 词中的“闲门日日枕书眠”和“春风回首又明年”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的个人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会。
  • 通过对比山城三月的萧瑟与川下杏花的盛开,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无常的感叹以及对生命季节更替的尊重。
  1. 写作背景
  • 根据历史记载,元好问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晚年时期,这一时期的他经历了许多变迁,包括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生活中的挫折。因此,这首词也可能蕴含了他对于人生无常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1. 文化意义
  • 《浣溪沙·画出清明二月天》不仅仅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词,它还反映了元好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平静的生活态度。

《浣溪沙·画出清明二月天》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赢得了后世的喜爱,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