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翠被匆匆见执鞭,戴盆郁郁梦瞻天。
只知河朔归铜马,又说台城堕纸鸢。
血肉正应皇极数,衣冠不及广明年。
何时真得携家去,万里秋风一钓船。
【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真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其三】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其五】
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
复道渐看连上苑,戈船仍拟下扬州。
曲中青冢传新怨,梦里华胥失旧游。
去去江南庾开府,凤凰楼畔莫回头。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
介绍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创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时年作者四十八岁,任户部员外郎兼国子监教授。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宜州(今广西宜山)安置期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壬辰年十二月车驾东狩后的感受与所见,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个人的感慨。以下是每首诗的简述:
其一:“我昔南迁初,朝廷方用兵。
天意不我欺,使我得归耕。” 这里,黄庭坚回忆了他在南迁初期的情况,以及朝廷当时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局势。他认为天意未对他不利,使他得以回家耕种生活。其二:“我生不辰逢乱离,二纪帝京复丘墟。
犬戎入梦觉惊起,虎豹满地真堪愁。” 这部分描述了作者在混乱时期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于国家和社会状况的担忧和恐惧。其三:“我闻旧说有褒斜,险绝西走三千尺。
君看两崖无一树,空蒙不见人行迹。” 在这里,黄庭坚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思考。他提到悬崖峭壁上没有一棵树,强调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活动的谨慎。其四:“我观夷夏之防,自来非有他。
岂知今日乃尔!吾侪何为者?
因叹古道不复行,但有儿辈成狂痴!” 在这里,黄庭坚反思了自古以来华夏与夷狄之间的界限问题,并感叹当今社会的变化。他认为人们应该坚守传统的道德准则,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或权力地位,同时他也对年轻人的态度表示担忧。其五:“吾家旧宅今何在?父老儿童皆瓦砾。
唯有遗簪断发存,泪珠溅损不成器!” 这是黄庭坚对自己家族过去的怀念和对当前情况的失望。他提到了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无法保持原有的形象和气质,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这组七言律诗通过黄庭坚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