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真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是金代元好问的七律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元好问(约1190年—约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沉郁顿挫的豪放之作,也有婉转细腻的小令词章。
  1. 原文与译文
  • 原文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真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已陷名王死,天路空留孤雁征。
  • 译文
    连年的战争把一切搅动得阴天惨地,这场战争真的要让活着的人全部死去方才罢休。
    蒙军南侵,山河破碎,国土变色。
    神鸟精卫在大海中哀鸣,想要填平东海,但恨不能将海水填满;楚国大夫包胥哭倒秦庭,希望求得援兵,但无泪可流。
    晋阳失陷,名王战死,只有孤独的大雁在空路上哀鸣。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和悲壮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手法,如“惨淡”“斗争”“填瀚海”等,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金朝灭亡之际,元好问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状,因此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通过对《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到元好问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元好问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