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葫芦河至居庸关

男儿不成名,命也负羁绁。
投袂出门去,浩荡破边色。
飞沙白荡胸,落叶黄没膝。
微阳割层暝,山骨紧格格。
抉眼已峥嵘,置身何突兀。
健雕势欲落,老马智亦屈。
气岸勇枝梧,脉络大包括。
物候秋冬交,土风夷夏隔。
怀归畏简书,欲往投鬼蜮。
无言答酸楚,有血洒寥阒。
古来丧乱中,天地坐局蹐。
形骸尽则已,烈士裹马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葫芦河至居庸关》是元朝诗人元吉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元吉,生平不详,但根据诗歌内容推测,他可能是一位生活在金朝的文人。元吉的作品以抒发豪迈情怀、描绘边塞风光为主,其诗词中常展现出一种对自由不羁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边疆的忠诚。
  1. 诗歌原文
  • 男儿不成名,命也负羁绁。投袂出门去,浩荡破边色。飞沙白荡胸,落叶黄没膝。微阳割层暝,山骨紧格格。抉眼已峥嵘,置身何突兀。健雕势欲落,老马智亦屈。气岸勇枝梧,脉络大包括。物候秋冬交,土风夷夏隔。
  1. 诗歌赏析
  • 壮志未酬:诗中的“男儿不成名”表达了诗人未能实现英雄理想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许多有才能的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施展抱负的现实。
  • 边塞风光:诗中多次提到“边色”与“山骨”,展现了一幅边塞荒凉而又壮丽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传达出诗人对国家边疆的深切情感。
  • 英勇无畏:“健雕势欲落,老马智亦屈”等句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悲壮与无奈。
  • 文化融合:诗中的“土风夷夏隔”可能反映了金朝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特色。
  1.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诗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或象征人物的情感与境遇,如飞沙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落叶则寓意着生命的无常。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诸多意象,如“飞沙”、“落叶”、“微阳”等,这些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金朝时期:此诗创作时正值金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族融合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的情感表达尤为丰富且深刻。
  1. 文学地位
  • 边塞诗词代表:《自葫芦河至居庸关》作为元吉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金代边塞诗词的特色,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思想内涵
  • 爱国主义:通过描述边塞的艰苦环境与英勇抗争,诗中蕴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人面对困难要勇于担当。

《自葫芦河至居庸关》不仅是元吉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金代边塞诗词的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