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外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
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
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
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雁门关外》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描绘塞外的壮丽风光和边关的历史变迁,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国家统一的深刻感悟。下面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

  1. 诗歌创作背景
  • 元好问的时代背景: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是元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金代,金朝灭亡后拒绝出仕,致力于文学创作。
  • 诗歌内容解读:《雁门关外》这首诗是元好问根据当时流传的歌谣所写,通过对歌谣内容的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在战乱结束后对和平与统一的期望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描绘塞外风光:元好问在《雁门关外》中不仅描述了塞外的自然环境,如“松古风吼,天低山高,气候变化无常”,还描绘了塞外人民的生活状态,如“白草黄沙共生”。
  • 表达历史情感:诗中的“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和平盛世的向往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 艺术手法运用:元好问巧妙地将原歌谣中的“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进行反用,通过对歌谣的巧妙改编,抒发了诗人对和平与统一的深刻思考。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元好问的这首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体现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怀。
  • 文化意义:《雁门关外》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战乱后的和平与安定,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后世影响:元好问的这首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元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雁门关外》不仅是元好问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和平与发展的美好祝愿。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于普通读者,《雁门关外》都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