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李彦深过聊城

围城十月鬼为邻,异县相逢白发新。
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
言诗匡鼎功名薄,去国虞翻骨相屯。
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李彦深过聊城》是元好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具体年份为天兴三年(1234)。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在困顿中的孤独与辛酸,还表达了他对友人到来的喜悦和对故土的深深留恋。下面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喜李彦深过聊城》原文如下:
    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
    言诗匡鼎功名薄,去国虞翻骨相屯。
    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

  2. 诗歌背景:元好问身处金朝末年,面对国家的危亡和个人的囚徒生活,其心情无疑是复杂而痛苦的。好友李彦深的到来,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和安慰,也激起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亡国之痛的哀叹。

  3. 主题内容:这首诗通过对“南去雁”与“北归人”的对比,突出了自己与好友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归乡的向往和对友人到来的喜悦之情。同时,诗人借助历史人物如匡鼎、虞翻的命运,暗喻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对现实的无奈。

  4. 文学手法:元好问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借喻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广阔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

  5. 艺术价值:《喜李彦深过聊城》作为元好问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了解那个时代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文献。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展现了元好问卓越的文学才华。

《喜李彦深过聊城》不仅是元好问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金代文学及元好问生平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一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国家动荡中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