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正月九日立春

十度新正九处家,今年痴坐转堪嗟。
一冬残雪不肯尽,连日苦阴殊未涯。
重碧总夸燕市酒,小红谁记上林花?
残魂零落今无几,乞与春风恼鬓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乙未正月九日立春》是金末元初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与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元好问生活在金朝灭亡后的元朝初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金朝虽然已经覆灭,但北方的战乱并未完全结束,元朝建立初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无奈。
  • 个人经历:元好问作为金末元初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从早年的进士考试到后来的隐居生活,他经历了多次政治变动和社会变迁。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内容分析
  • 首句意境:《十度新正九处家》开篇即表达了一种对新年的期待与感慨。”十度新正”可能指的是一年之中经过十个季节的新正(农历正月初一),而”九处家”则表达了诗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的孤独感。这种对比强烈的情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旧年的不舍。
  • 情感抒发:诗中的“今年痴坐转堪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悲哀。通过“一冬残雪不肯尽,连日苦阴殊未涯”等句子,诗人描绘了冬季严寒的景象和自己心境的孤独。
  • 艺术风格:元好问的诗歌以沉郁顿挫著称,其诗作常流露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在《乙未正月九日立春》中,这种风格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以及内心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历史的反思。
  1. 鉴赏评价
  • 文学价值:《乙未正月九日立春》作为元好问的经典之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这首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 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这首诗不仅是元好问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元好问的《乙未正月九日立春》是一首充满深刻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诗歌。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还能从中窥见那个特殊时代的风貌。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是中国文化宝贵的遗产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