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顺之

弓刀十驿岳莲州,渭水秦山得意秋。
王粲从军正年少,庾郎入幕更风流。
寒乡况味真鸡肋,清镜功名属虎头。
寄谢溪风亭上月,老夫乘兴欲西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樊顺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背景
  • 元好问的生平: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又号松窗,太原秀容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是“金元两代北方文坛上的巨擘”,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词曲等多种形式,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等众多领域。
  1. 诗歌原文
  • 开篇:弓刀十驿岳莲州,渭水秦山得意秋。
  • 中间四句:王粲从军正年少,庚郎入幕更风流。寒乡况味真鸡肋,清镜功名属虎头。寄谢溪风亭上月,老夫乘兴欲西游。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送樊顺之》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边疆壮美的景象,用“岳莲州”暗示地理位置,通过“得意秋”表达了秋天胜利的喜悦。同时,诗人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展现了不同时代人物的不同风貌。
  • 哲理思考:在诗中,诗人通过对个人境遇的反思,提出了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问题。如“寒乡况味真鸡肋,清镜功名属虎头”一句,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功名利禄的看法,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重要的文学作品,《送樊顺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体现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
  • 历史地位:元好问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诗歌被后人广泛传诵,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其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更在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1. 现代评价
  • 文学价值:现代学者对《送樊顺之》的评价普遍较高。他们认为这首诗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既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 文化意义:《送樊顺之》不仅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送樊顺之》作为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能和深厚文化底蕴,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