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寂通庵别陈丈

心远由来地自偏,不离城市得林泉。
从教上界多官府,且放闲身作地仙。
三月有期何敢负,百杯未满会须填。
违离更觉从公晚,却望都门一慨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寂通庵别陈丈》是金末元初著名诗人元好问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元好问文学创作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元代诗歌风格与金代诗歌传统的桥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元好问:金末元初的著名文人、学者,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人(今山西五台)。他在金朝兴定五年考中进士,历任内乡令等职,后因金亡不仕。他致力于收集金朝君臣的言论与遗事,编成《中州集》,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他的诗作以奇崛著称,尤其擅长运用多种文学形式,在金元之际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其作品中充满了深刻的兴亡之感。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过寂通庵别陈丈》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文中描述,元好问是在与陈丈的相聚饮酒之后,因为陈丈的健康问题而写下了这首诗。这可能意味着两人之间的友情和交流在这段时间里达到了一个高潮。
  • 创作地点:虽然诗中没有具体说明“过寂通庵”的具体位置,但考虑到元好问本人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可以推测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在一处清幽的山林寺庙之中写成的。这种环境有助于激发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从而创作出如画般的诗句。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心远由来地自偏,不离城市得林泉。从教上界多官府,且放閒身作地仙。三月有期何敢负,百杯未满会须填。违离更觉从公晚,却望都门一慨然。
  • 翻译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陈丈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健康状况的关切。诗中的“心远”寓意着诗人对尘世名利的超脱,而“不离城市得林泉”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过寂通庵别陈丈》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交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元好问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刻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