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亭雨夜感兴

私录关赴告,求野或有取。
秋兔一寸毫,尽力不易举。
衰迟私自惜,忧畏当谁语。
展转天未明,幽窗响疏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野史亭雨夜感兴》是元好问的作品,创作于金末元初时期。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基本信息
  • 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末的秀容县(今山西忻州)。他七岁能诗,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他不再仕途,以著作为职,辑录金朝君臣言论与遗事,为元修《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 时代背景:《野史亭雨夜感兴》的创作,发生在金末元初的历史转型期。当时金国已亡,元朝崛起,社会动荡不安,元好问身处这一历史变革之际,其诗歌自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感。
  1. 文学风格
  • 情感表达:元好问的《野史亭雨夜感兴》充满了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时代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以及对前贤的追忆。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首诗成为了金代后期文学作品中的佳作。
  • 艺术特色:作为元代的诗人,元好问在诗歌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就。他的诗作多采用古体,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此外,他对词藻的使用也极为考究,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 文化意义
  • 历史文献价值:元好问的《野史亭雨夜感兴》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研究金代后期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变迁、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心态变化。
  • 后世影响:元好问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诗篇被后人广泛传诵,成为学习的典范。例如,《野史亭雨夜感兴》就是其中之一,被多次选入各类教材和诗词选本。

《野史亭雨夜感兴》不仅是元好问文学创作的杰作,也是金代末期社会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可以领略到元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