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云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雁门道中书所见》是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1. 诗歌内容
  • 社会背景:元好问的这首诗反映了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北方社会的苦难。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兵役频繁,人民遭受沉重的剥削和严苛的法律压迫。
  • 人民生活:诗中描述了北方人民的艰难生活,他们呼天不应,走投无路,反映了元代统治下民众的绝望和无助。
  • 官吏与法令:诗中提到了官吏的贪残和法令的严酷,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百姓的惨状与官场的歌舞升平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作品的社会批判力度。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传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慨。
  • 象征意义:诗中的某些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食禾有百螣”暗示了连年旱灾导致的饥荒问题,而“网罗方高悬”则隐喻着统治者的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无法触及其根本。
  1. 文学价值
  • 历史见证:作为金代末期至元初的作品,《雁门道中书所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思想深度: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写和批判,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 艺术成就:该诗在用词造句、音韵搭配等方面都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雁门道中书所见》不仅是元好问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金末元初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