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乌夜啼 玉簪

花中闲远风流。
一枝秋。
只枉十分清瘦不禁愁。
人欲去。
花无语。
更迟留。
记得玉人遗下玉搔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古乌夜啼·玉簪》是元好问的作品,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作品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词多写身世之感,笔力雄健,感情深厚,在金元之际的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 该词作创作于元好问晚年,反映了他对故土和往昔的深切怀念。
  1. 内容解读
  • 花中闲远风流:描述了花朵在秋风中的孤寂与美丽,象征着词人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一枝秋。只枉十分清瘦不禁愁:表达了词人对秋天的感慨,以及因秋天的来临而引发的忧愁。
  • 人欲去。花无语。更迟留:描绘了一幅人去楼空、花儿依旧的画面,展现了物是人非的哀愁。
  • 记得玉人遗下玉搔头:回忆了曾经亲密无间的伴侣留下的物品,勾起了深深的思念。
  1. 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词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情感真挚: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爱人的深情怀念,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 语言精炼:词句简洁有力,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体现了元好问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1. 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元好问作为金元之交的重要人物,此词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重要的词作之一,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元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古乌夜啼·玉簪》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作,更是元好问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词人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情感和文化风貌。对于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它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