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太山上作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涧壑风来号万窍。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太山上作》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豪放词。这首词以其雄浑的意境、壮阔的风景以及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世事得失的超然态度。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游历泰山:元好问在公元1236年春天与友人一同前往泰安(今山东省泰安市)游览。这次旅行持续了三十天,其间他们游览了东岳泰山。
  • 创作时间:据传此词是在登泰山后所作的。
  • 文学影响: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还反映了他面对国家兴亡时事的感慨和孤独心境。
  1. 作品鉴赏
  • 意境雄放高远:词的开篇即描绘出一幅苍莽的景象,夕阳余晖下的山峦河流,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随后,从视觉转到听觉,以虎山的壮伟气势和松林间的悲壮呼啸声,增强了整个场景的动态美。
  • 情感表达:通过对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等意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在孤独中对世事百感交集的情感体验。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词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考。
  • 意象丰富:使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如“醯鸡”(一种微小的酒虫)、“井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增加了词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金朝灭亡后的作品,此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反思。
  • 思想深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词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1. 后世影响
  • 诗词研究:许多学者对这首词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认为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意的文学作品。
  • 文化传承:此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清平乐·太山上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欣赏和研究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