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同钦叔钦用赋梅

孤根渐暖,芳魂乍返,待吐檀心又懒。
未先拈出一枝香,算只是、司花会拣。
情缘未断,韶华易减,早去寻芳已晚。
东风容易莫吹残,暂留与、何郎慰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同钦叔钦用赋梅》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著名诗作,该作品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意义:

  1. 作者简介
  • 元好问简介:元好问(约1190年—约1257年),字彦高,号遗山,金朝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不羁著称,尤其在诗歌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 创作背景:元好问在金朝灭亡后,选择继续在北方抗蒙,晚年因政治变故流落江南。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孤根渐暖,芳魂乍返,待吐檀心又懒。未先拈出一枝香,算只是、司花会拣。情缘未断,韶华易减,早去寻芳已晚。
  • 翻译:随着春天的到来,梅花逐渐回暖,其芬芳的灵魂开始苏醒,但似乎还犹豫着是否要绽放它的美丽。然而,它并未急于展示自身的芬芳,因为在花神的选择中,她可能还在等待其他更合适的时机。尽管岁月流转,青春不再,但仍应抓住每一个寻找美好的机会。
  1. 诗词赏析与鉴赏
  • 艺术特色:元好问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梅花赋予了生命力和情感。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 思想内涵:诗中的“待吐檀心又懒”形象地描绘了梅花尚未完全开放时的含蓄和羞涩;而“情缘未断,韶华易减”,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美好时光易逝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1. 诗词背景与影响
  • 历史背景:元好问生活在金朝末年至元朝初年,这一历史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文化传承:元好问的这首《鹊桥仙·同钦叔钦用赋梅》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通过对梅花的描绘,传递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1. 文学与历史价值
  • 文学价值:元好问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他对梅花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 历史影响:这首《鹊桥仙·同钦叔钦用赋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许多文人所传颂和效仿。它不仅是研究元朝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鹊桥仙·同钦叔钦用赋梅》不仅是元好问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元好问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技艺,还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