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

沙岸萦回入草泥。
霜余烟景自凄迷。
树嫌川近重重掩,云要村深故故低。
茅盖屋,稻分畦。
何人今日此幽栖。
十年来往山阳道,只□清溪过马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是元朝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文学角度来看,《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展现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元好问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精通散文、骈文等多种文体,其作品多反映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在《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中,元好问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卷:草木葱茏、烟霞缭绕的山野景象。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还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从思想内容上看,《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反映了元朝时期的社会现实与文人的精神追求。诗中的“沙岸萦回入草泥”、“霜余烟景自凄迷”等意象,不仅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人事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心声。

从艺术特色来看,《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在韵律和平仄的运用上,展示了元好问高超的技巧。诗中的音律搭配和节奏感,使其成为一首朗朗上口、耐人寻味的佳作。此外,元好问在词句的选择和安排上也极富匠心,如“树嫌川近重重掩”、“云要村深故故低”等句子,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不仅是元好问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元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元朝时期特有的文化氛围,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文学理念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