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

城东车马已促装,城西江水青茫茫。
绿杨陌上一杯酒,离愁惨淡春无光。
秦楼花映晴烟直,谁家少妇当门立。
金鞭入手紫燕嘶,回首飞云晚山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记述了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阳关曲·中秋作》大约创作于公元1076年,此时正值北宋时期。苏轼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因与当时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新政不合,心中郁结。
  • 情感表达:这首词不仅记录了与弟弟的团圆时刻,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通过赏月这一主题,苏轼将个人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象中,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1. 艺术特色
  • 意境描绘:《阳关曲·中秋作》中,中秋节的月亮被描绘成“清辉冷露”般的意象,既表现了月光的明亮,又暗含着秋夜的寒冷。这种描写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深度。
  • 情感渲染:词人巧妙地运用“肠断声”这一形象,表达了与亲人别离后的哀愁和不舍。这种情感的渲染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还体现了作者对亲情的重视及其在人生旅途中的感悟。
  1. 文化影响
  • 诗词地位:《阳关曲·中秋作》作为宋代词的一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后世影响:这首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在其词作《长相思》中使用了类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可见《阳关曲·中秋作》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之深远。

《阳关曲·中秋作》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峰,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有兴趣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这首词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和研究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