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官况说葭芦,一味萧条称鄙夫。
老圃不禁蔬代肉,樵丁还喜炕连厨。
儿音半已渐秦晋,乡信无因接鲁洙。
三见秋风落庭树,年年归意负莼鲈。
晋宁感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自牧的《晋宁感兴》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在官场中感到萧条,以及对家乡思念之情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艺术特色进行介绍:
内容概述:朱自牧通过《晋宁感兴》展现了他在面对官场不如意时的心情和状态。诗中“莫将官况说葭芦,一味萧条称鄙夫。”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官场现状的不满与无奈,而“老圃不禁蔬代肉,樵丁还喜炕连厨。”则描绘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满足。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如“儿音半已渐秦晋,乡信无因接鲁洙。”这两句透露出对亲人的牵挂与渴望。
主题分析:《晋宁感兴》的主题围绕着官场中的失意、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深深的思乡之情展开。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以及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如将官员比作“葭芦”,暗示其萧条与不足;而樵夫的灶火与蔬菜之间的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恶。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声音元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朱自牧的《晋宁感兴》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的历史镜子。它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情,还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独到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