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杂诗四首 其三

楼外风烟隔紫垣,楼头客子动归魂。
飘萧蓬鬓惊秋色,狼藉麻衣涴酒痕。
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
谁知沧海横流意,独倚牛车笑孝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汴梁杂诗四首 其三》是李汾的作品,描写了一位远离家乡的客子在秋天感受到的萧瑟与凄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李汾是一位金代诗人,他的生平颇具传奇色彩。他举进士不第,一度为史馆书写,后因与仙相冲突而逃亡被追捕至绝食而死,年仅四十余岁。这样的经历使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2. 作品原文:《汴梁杂诗四首 其三》描述了一幅秋日的汴梁城景象,楼外风烟隔绝紫垣,楼头客子触动了归乡之魂。飘萧的蓬鬓和狼藉的麻衣都映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和无奈。

  3. 艺术手法:《汴梁杂诗四首 其三》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手法,如用“飘萧蓬鬓”形容秋天的萧瑟和客子的心境,以及“狼藉麻衣涴酒痕”来描绘旅途中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这些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刻和动人。

  4. 文化背景:此诗创作于金代,那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通过诗歌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政治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5. 主题探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深入探讨了人生的苦乐、离合与生死。通过对秋色和归魂的描述,反映出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6. 文学价值:李汾作为金代的诗人,其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金代文学的风貌。

《汴梁杂诗四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扇透视金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传达出时代的脉搏和个体的心声,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相关推荐